足球报道
Wedding photos
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静谧的图书馆一角,我们见到了刚刚结束晨训的费若秋,这位曾经在法国剑坛崭露头角的中国击剑运动员,如今褪去比赛服,换上休闲装,手握经济学课本,正开启一段与众不同的人生旅程。
"很多人问我为什么选择在运动生涯黄金期急流勇退,"费若秋微笑着将 fencing mask 放在一旁,"其实这不是退出,而是换一个赛道继续突破自我。"
2024年巴黎左岸的击剑馆内,费若秋在最后一场职业赛后郑重地将佩剑放入剑袋,观众席上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,不少法国击剑迷举着"Merci, Fei!"的标语,那年他25岁,刚刚获得欧洲击剑巡回赛奖牌,运动生涯正处上升期。
"法国媒体都说我疯了,"费若秋回忆道,"但我知道,学术生涯和运动生涯一样,都有黄金窗口期。"
这位出生于中国南方城市的剑客,16岁独自赴法接受训练,在法国国家击剑中心度过了几乎整个青春时代,他能说一口流利的法语,对法国文学和哲学如数家珍,甚至养成了喝 espresso 的习惯,但内心深处,他始终记得自己出发的地方。
"击剑教会我的不仅是竞技,更是思考的方式,每一个进攻都是计算后的决定,这和经济学的决策理论异曲同工。"
哥伦比亚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到来时,费若秋正在德国参加比赛。"我几乎是秒回确认邮件,"他说,"然后立刻开始准备SAT考试。"
从职业运动员到常春藤盟校学生,转型并非易事,费若秋展示了典型运动员的纪律性:每天清晨5点起床训练,7点到图书馆学习,下午上课,晚上复习功课,他的日程表精确到每分钟,仿佛仍在为奥运会做准备。
"最大的挑战不是学业,而是心态调整,"费若秋坦言,"在击剑场上,结果立竿见影:要么得分,要么失分,但学术研究需要长期投入,可能数月甚至数年都看不到明显成果。"
他的经济学教授 Dr. Thompson 评价道:"费若秋有着罕见的专注力和应变能力,他能够将运动员的竞争意识转化为学术追求,这种特质在传统学生中很少见。"
在哥大,费若秋没有完全离开击剑,他担任校击剑队助理教练,每周带领学生训练三次。"教学相长,"他说,"解释技术动作时,我发现自己对击剑有了更深的理解。"
有趣的是,费若秋在经济学课堂上也发现了与击剑相通的智慧。"博弈论中的战略思考与击剑战术惊人地相似,"他兴奋地举例,"比如纳什均衡就像剑道上的对峙状态,双方都在寻找最佳出击时机。"
这种跨领域的洞察力使他在学术上表现出色,上学期,他的《运动经济学》论文探讨了职业运动员职业生涯长度与教育水平的关系,获得了系里最高分。
"法国击剑经历给了我国际视野,现在经济学学习给了我分析工具,我希望将来能结合两者,为体育产业发展做出贡献。"
作为横跨中、法、美三种文化的实践者,费若秋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文化使者,他在哥大组织了"东西方击剑文化交流会",邀请法国击剑冠军进行线上讲座,同时向美国同学介绍中国击剑运动的发展。
"体育是共通语言,"费若秋说,"当我在剑道上与来自不同国家的对手交锋时,我们不需要翻译就能理解彼此。"
这种文化桥梁的角色也延伸至学术领域,费若秋最近正在研究法国、中国和美国体育产业模式的比较研究,试图找出各自体系的优缺点。
"法国的体育俱乐部制度、中国的举国体制和美国的学院体育,各有千秋,如果能取长补短,或许能创造出更理想的运动员培养模式。"
尽管课业繁忙,费若秋仍然保持每天两小时的击剑训练。"剑道是我思考的地方,"他说,"每当遇到难题,我就会去击剑馆,往往在训练中就能找到灵感。"
对于未来,这位年轻的剑客学者已经有了清晰规划:完成经济学学业后,他打算继续攻读体育管理硕士学位,最终目标是帮助中国体育产业实现更专业化、国际化的发展。
"中国有许多有天赋的运动员,但体育产业生态系统还需要完善,我希望能够借鉴欧洲和美国的经验,为中国体育的职业化发展尽一份力。"
费若秋特别关注青少年运动员的教育问题。"职业体育淘汰率很高,许多运动员退役后面临转型困难,我们应该在运动员培养过程中更加重视教育,为他们的后半生做好准备。"
采访结束时,夕阳透过哥大图书馆的彩色玻璃窗,在费若秋身上投下温暖的光晕,他小心地收拾好经济学课本和笔记,然后将那柄陪伴他征战多年的佩剑轻轻放入背包。
"有人问我是否后悔在运动成绩最好的时候选择读书,"费若秋站在哥大Low Library前的台阶上说,"我的回答是:击剑给了我认识世界的机会,而教育给了我理解世界的能力,这两者从来不是选择题。"
看着这位旅法剑客走向校园深处,我们想起他说的那句话:"剑道人生不只是进攻与防守,更是找准自己的位置,然后毫不犹豫地向前迈步。"
在哥伦比亚大学这片新剑场上,费若秋正在以笔代剑,划出更加精彩的人生轨迹。